【僑報網訊】近日,據湖南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消息,汪某等9人因詐騙京東公司110萬元(人民幣),被以詐騙罪判處10年9個月至1年2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這9人中除汪某外,還有3名大學生。值得注意的是,去年8月,長沙市芙蓉區人民法院判決的一起京東白條詐騙案中,6名被告人均為大學本科生。
18日,京東金融就“白條漏洞”事件發表回應:“漏洞”在2017年已修復,認定被盜刷后免除用戶還款責任,并且不會影響用戶征信。此前,京東白條被媒體報道,無需本人實名認證,也無需綁定銀行卡,用別人的身份信息,就可以注冊賬號并賒賬購物。
據上海澎湃新聞報道,大三學生汪某2017年偶然一次使用了“京東白條”。再次使用時,他發現“京東白條”存在一個“致命”漏洞——無需本人實名認證,也無需綁定銀行卡,用別人的身份信息,就可以注冊賬號并賒賬購物。
汪某覺得“好玩”,于是找來了小伙伴,以及小伙伴的小伙伴,組織他們冒用別人身份注冊京東賬號網上購物,然后變賣套現,企圖實現真正的“打白條”。直到警察找上門,汪某才如夢初醒。
據中國裁判員員員員員員員員員員員員文書網搜索到的140余起判例顯示,中國至少已有200人因為“京東白條”詐騙等行為觸犯刑法并獲相應刑罰。據京東公司提供給芙蓉區人民法院的證據,湖南至少有89人被冒用身份信息騙取京東白條賒購額度。
上述判決書披露的數據顯示,被告人的平均年齡不到28歲,大部分人此前均無違法犯罪前科。這些案例中,大學生既是受害人又是加害人,他們一部分人因身份信息被冒用、盜用而苦惱,另一部分人因沒有經受住金錢的誘惑而通過“京東白條”干起了非法的事。
據媒體此前報道,中國公安部于3月7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中國公安機關開展“凈網2018年”專項行動相關情況。通報顯示,自2018年2月起為期10個月的“凈網2018”專項行動中,全國各地公安機關共組織偵破各類網絡犯罪案件5.7萬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8.3萬余名,行政處罰互聯網企業及聯網單位3.4萬余家次。
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黨委書記王瑛瑋介紹,針對部分互聯網企業不認真履行網絡安全管理義務,助推網上違法犯罪高發頻發的情況,全國各級公安機關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加強監督檢查和行政執法,按照《公安機關互聯網安全監督檢查規定》(公安部第151號令)的有關要求,針對違法有害信息突出的網站及高風險應用服務,組織開展安全監督檢查14.4萬家次,發現整改安全風險、管理問題等134.6萬處,依法查處互聯網企業3.4萬余家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