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在銀聯十五周年內部信中提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為什么資金實力、系統強度、風控能力上都是最佳水準的傳統金融機構,卻不能在移動互聯時代占得先機?
自2002年成立以來,銀聯依托商戶、和ATM機搭建起龐大的銀行卡交易系統,壟斷了線下支付市場。
但是,此時,移動支付市場的格局卻是支付寶與騰訊“雙雄爭霸”。
根據第三方機構易觀的報告,2017年第四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約37.8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支付寶以54.26%的市場份額位居移動支付市場首位,騰訊金融則以38.15%位列第二。
在時文朝提出問題后,銀聯開始了新一輪的科技化轉型,云閃付APP由此誕生,被寄托了銀聯爭奪移動支付市場的宏愿。
在支付寶與微信壟斷了中國移動支付的情況下,新生的云閃付選擇了一條簡單粗暴的搶奪用戶之路:巨額補貼。
銀聯開始聯合銀行和商家推出種類繁多的補貼活動,并全力打造欲與“雙11”等相媲美的消費日——“銀聯62節”。
但是,既沒有支付寶電商基因,也缺乏微信社交屬性的云閃付,難以打破用戶慣性,且自身性能仍有待加強,導致用戶數量增加之下難掩用戶粘性缺乏的尷尬。
展望未來,銀行場景和生態的打造將是云閃付拒絕同質化,在移動支付市場殺出一條血路的關鍵。
同時,銀聯還在技術端發力,聯合手機廠商推廣NFC支付,意欲一除在二維碼支付領域的頹勢,開創新的支付領域。而銀行業務方面的優勢和技術上的發展,又有利于銀聯海外市場的開拓。
移動支付的“鯰魚效應”愈發強烈,而銀聯要打破支付寶和微信兩強爭霸的局面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要回答時文朝提出的問題,首先我們要追溯至2004年。
那一年的某一天,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來到中國銀聯位于上海的總部,拜見銀聯的高層。
據說,那時的馬云根本沒想過要做支付。可是,無法進行線上支付的交易平臺難以發展。所以,他此行是為了尋求與銀聯合作,希望銀聯能提供一個可以解決淘寶支付問題的線上支付系統。
但是,時任銀聯的總裁萬建華在找人評估了項目的可行性后表示:“想法很好,但是投入太大,目前我們還在做線下拓展,線上支付業務量太小”。
他的最終結論是:沒有必要參與。
當然,除了決策層的“短視”外,銀聯拒絕馬云也有客觀因素的限制。
作為央行批準設立的中國銀行卡聯合組織,銀聯當時成立不過兩年。其線下系統的聯網通用有著各大部委和商業銀行的大力支持,但線上系統并沒有政策支持,自身還沒有在互聯網上打通銀行,缺乏健全的線上支付體系。
就這樣,銀聯錯過了中國移動支付發展的黃金時代,將方興未艾的移動支付市場拱手相讓,眼睜睜地看著支付寶成長為金融獨角獸,再眼睜睜地看著另一巨頭騰訊金融的崛起。
終于,13年后,銀聯痛定思痛,開始反思在移動金融時代的失落。時文朝提出的問題,被認為是銀聯全面進入“二次創業”,向科技化和數據化轉型的標志。
實際上,在移動支付興起后,銀聯也曾推出銀聯錢包等APP,轟轟烈烈地推廣二維碼支付,然而因為缺乏消費場景和使用習慣的支撐,最后慘淡收場。
這兩年以來,中小支付機構漸漸退出C端市場,開始向to B轉型。
但是,巨頭系支付機構拒絕放棄C端市場,皆因支付作為金融的核心基礎設施,是金融的“血管”,也是聚焦流量的入口,能為為一站式金融產品導流,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于是,2017年年底,在時文朝提出反思后,銀聯再戰移動支付市場。在央行指導下,銀聯攜手各大商業銀行、支付機構等共同發布了自己的移動端支付入口——云閃付APP。
2017年12月11日,云閃付正式發布,央行副行長范一飛、中國鐵路總公司總會計師余邦利、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負責人、14家區域性銀行負責人等悉數到場,聲勢浩大。
這款坐擁“國家隊”身份并以支付工具為核心的APP,被認為是全面對標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寄托著銀聯意欲打破移動支付市場雙雄爭霸,開啟“三國混戰”新時代的野心。
為了爭奪市場,新生的云閃付采取了最簡單粗暴的方式,那便是各種撒錢補貼。
誕生后的一年里,云閃付聯合各家商業銀行、線下商戶、線上電商,在自己創造的“62節”和“雙11”、“雙12”等其他傳統的互聯網營銷活動中瘋狂“撒錢”。在強力運營刺激下,云閃付的用戶數和支付交易筆數均迎來了發展高峰期。
2017年12月,云閃付APP活躍用戶為470余萬。到了2018年2月,這個數字就突破了千萬,達到1021.75萬。
2018年“雙12”當天,云閃付APP新增百萬注冊用戶,銀聯移動支付交易總筆數較去年同期上漲800%,交易金額同比上漲624%,均創歷史新高。
據悉,去年云閃付的營銷費高達百億。
進入2019年,銀聯持續發力。今年“銀聯62節”參與商戶達到60萬,是去年同期的3倍。同時,今年銀行的參與力度也得到空前加強——17家大型銀行提供高達15%返現、高達100倍消費積分疊加等優惠。
數據顯示,5月31日到6月2日,銀聯二維碼日均交易筆數達2018年銀聯62節的近3倍,云閃付APP日均交易筆數達2018年銀聯62節的2倍,創歷史新高。
據媒體報道,2019年,云閃付預計將配備80億營銷費用,達成新增用戶1.5億的目標。
“補貼就是為了打市場。”有支付行業資深人士表示,云閃付大幅補貼的意圖非常明顯,一是在移動支付領域為了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二是讓消費者使用云閃付成為一種習慣。”
與此同時,云閃付還瞄準了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軟肋”。
今年3月26日起,支付寶對個人還信用卡超出2000元的部分收取0.1%的服務費。而早在2017年12月,微信就已正式對用戶信用卡還款業務進行收費,對每位用戶每個自然月累計還款額超出5000元的部分按0.1%進行收費;從2018年8月開始,這一免手續費的額度也已取消。
兩大移動支付巨頭相繼終結信用卡還款免費的時代,這給予了仍舊就有免手續費功能的云閃付一個發展良機。
云閃付APP目前支持70多家銀行信用卡還款,116家銀行的信用卡賬單查詢功能。通過云閃付還款每筆還款金額大于10元,小于5萬元可免手續費。顯然,這會為云閃付吸引一大批信用卡用戶。
此外,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比優惠更重要的是自己安全。鑒于銀聯“國家隊”的特殊身份,在所有移動支付中,云閃付與銀行的關系最為緊密,也最符合央行監管規范。因此,就資金安全而言,云閃付具有一定優勢,其也不忘將這個優勢視為發力點。
2019年4月消息,中國銀聯將聯合商業銀行創建線上快速理賠通道,在云閃付APP安全中心上線快速賠付受理功能,提升持卡人賠付體驗。
銀聯聯合各商業銀行為持卡人設置了專項補償金,創建“風險全額賠付”保障機制,對于正常用卡客戶發生的雙免盜用損失,經確認核實都可得到全額賠付。
經過上述一系列的部署,云閃付的用戶數進一步增長。據銀聯官方2019年1月22日發布的數據,云閃付APP累計注冊用戶數快速突破1億,現已達到1.2億。
銀聯的反擊戰略初見成效。
不過,快速發展的云閃付仍未改變第三方市場支付寶和微信雙雄爭霸的格局。
根據易觀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移動支付市場規模達到近47.7萬億元,環比增長0.96%。其中支付寶以53.21%的份額繼續位列第一,騰訊金融科技39.44%繼續位列第二。
關于云閃付與支付寶的差距,中國支付網創始人劉剛認為主要差距在于消費場景和使用習慣。信用卡市場資深人士董崢對此分析道,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背后淘寶和微信的成功。
業內人士表示,支付寶和微信的各類理財服務和生活化的場景,已經深入人心,大部分用戶已經養成支付習慣并產生依賴性。云閃付僅僅只是通過資金補貼,很難扭轉用戶和商戶的習慣。
支付寶具有優良的電商基因,而微信則是社交屬性強烈。相比之下,云閃付缺乏有效的用戶場景,只是一個單純的支付工具,在沒有支付需求的時候容易被消費者遺忘,在支付需求產生時又被更深入人心的微信支付或支付寶替代,難以產生用戶粘性,因此也難以和兩大巨頭展開競爭。
此外,補貼雖然短時間內會帶來用戶的增長,但是卻無法解決用戶留存問題。
“這些補貼好像都被羊毛黨薅了,與以往一樣云閃付的補貼早已被羊毛黨盯上。”有參與云閃付優惠活動的商門店負責人感嘆。
沖著補貼而來的“羊毛黨”并非真正的用戶,優惠活動結束后,他們就不會再使用云閃付。因此,如何增加用戶粘性和豐富應用場景,是云閃付亟待解決的問題。
同是,在功能完善和用戶體驗方面,云閃付仍不盡人意。
“云閃付APP的商戶覆蓋面遠遠小于支付寶、微信支付,目前僅在大型商超里落地較好,即便落地,但在收銀臺層面執行較差,客戶想用云閃付APP或者在使用“云閃付”APP過程中遇到問題,也沒有支付寶、微信支付那么順暢。”劉剛表示。
有用戶表示,云閃付中的諸多優惠,因為時間、名額等限制太多,享受起來也不是很方便。與微信或者支付寶優惠金額直接入賬還可作為之后的消費抵扣相比,云閃付優惠金額的獎勵和使用都不夠簡單明了。
據易觀千帆指數,銀聯云閃付日活用戶481.4萬,月活用戶1169.8萬,日活和月活只占用戶總量的4.81%和11.7%。
此外,雖然云閃付在補貼方面不遺余力,但在推廣方面卻未能同樣盡心竭力。
在云閃付誕生時,銀聯總裁時文朝表示,云閃付是商業銀行、中國銀聯等產業各方協力同心、共建共享的移動支付產品。
但實際推廣時,銀聯與銀行各有“心思”。據銀行業人士透露,銀行主要起到配合作用,如營銷活動等,但當地央行對云閃付推廣有指導性考核,雖然并非強制性,但有銀行人士直言,并不市場化。
有知情人士反映,銀聯也存在借力直接給銀行布置任務的現象,讓銀行出營銷費用,但增加的是云閃付的客戶。因此,銀行并不滿意,在實際運營中,銀行推廣的積極性不高。
云閃付如何能打破兩大巨頭對移動支付市場的壟斷,開拓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顯然,同質化發展并不是云閃付的出路。在投入巨額資金拓展用戶后,云閃付的重心應轉向增強用戶粘性。為此,云閃付必須搭建有特色的場景和生態,而有關銀行業務的場景正是云閃付的優勢所在。
殷燕敏稱,雖然銀聯支付還是受到支付設備的局限,在便捷性和體驗方面還有待加強。但是云閃付也有其自身的優勢,銀聯是國內最大的發卡組織,直接擁有巨大的持卡用戶,而且也有資金實力。
“云閃付APP相當于是個統一入口,管理各個銀行的賬戶,可以開通銀行III類戶。”對于C端用戶來講,通過云閃付APP不僅能輕松管理多張銀行卡、信用卡,用戶可將銀聯云閃付變為“超級網銀入口”、“移動銀行卡包”。
除了上文提到的信用卡還款0手續費,云閃付還能輕松實現查詢綁定借記卡余額和跨行異地轉賬等功能。這對于有還房貸、車貸、信用卡的用戶來說,均是有吸引力的功能。
此外,據監管規定,銀行理財產品只能在銀行渠道銷售,這也是第三方互聯網平臺沒有上線銀行理財產品的原因,但是依托銀行的云閃付卻獨有銷售銀行理財產品的資質。
實際上,銀聯已在上述領域發力。比如,支持國內所有銀行卡的綁定,逾330家銀行開通借記卡余額查詢功能;開設理財信貸頁面,集合展示銀行相關產品等。
“從用戶角度看,目前云閃付好處在于:一是由于銀聯和銀行的緊密關系,實現卡管理,解決了多卡用戶的痛點,轉賬也比較方便;二是囊括了所有信用卡產品的優惠信息,還可以直接在APP里使用,別的APP無法做到;三是服務費優勢,比如信用卡還款免費。”劉剛分析稱。
除了服務上的突破,云閃付在技術上也有著雄心壯志。
“銀聯云閃付與支付寶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寶則代表了一系列以某種商業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支付或者金融機構,銀聯云閃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個銀行業對線上支付技術的推動和拓展”,有支付研究人士向媒體分析稱。
與支付寶和財付通相比,云閃付更像一個開放式的通用標準,銀聯搭臺,銀行、手機廠商、支付機構均可上線自己的云閃付工具,這種生態化的運作可以集各方力量為己用,這也是云閃付在市場格局初定的背景下依然大舉補貼拓客的底氣所在。
在這方面,最新的例子是6月28日,銀聯與OPPO正式推出銀聯手機閃付產品——OPPO Pay,OPPO成為繼Apple、華為、小米、三星、魅族之后,第六家加入銀聯手機閃付的廠商。
與目主流的二維碼支付需要打開手機,再打開支付寶、微信等APP,而采用無需連接網絡的NFC支付方式的OPPO Pay在綁定銀行卡后,即可通過雙擊電源鍵喚醒OPPO Pay“一閃就付”,無需解鎖屏幕及打開App,無需連接網絡的NFC支付方式。
此外,中國銀聯和OPPO還將很快在今年7月推出基于射頻技術(RFID)的“標簽支付”(也被稱為“銀聯碰一碰”),這種支付方式適用于一些沒有鋪設POS機具的小商戶,用戶只要用手機碰觸特定標簽,便可完成支付,這種方式同樣也不需要開機或打開APP。
NFC是一種近距離通信技術,通過模擬各種卡片來完成支付。與二維碼支付相比,NFC支付安全系數更高、使用更加便捷,尤其是在公交等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景,NFC支付的效率遠超二維碼。
不僅如此,NFC支付涉及的產業鏈也更加復雜,不僅需要NFC芯片、手機廠商,還需要支付清算機構、銀行等金融機構共同推動。因此,普通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難以應付,而依托銀行而生的銀聯則獨具優勢。
對于銀聯來說,在二維碼支付領域錯失先機的情況下,手機閃付是搶占移動支付市場的重要一步,六大手機廠商的加入也將提高帶動銀行卡的使用頻率和銀聯標準下的NFC支付方式。
在此基礎上,有研究人士稱,銀聯作為中國的銀行卡標準組織,在支付硬件條件滿足的情況下,海外的可達性方面有可能會表現出一定優勢,這也為云閃付APP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目前,銀聯卡已在174個國家和地區廣泛受理,覆蓋幾乎所有熱門目的地。云閃付用戶還可在境外46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00萬家商戶掃碼支付或“揮”機閃付。
2018年9月10日,銀聯宣布在香港、澳門地區與6家商業銀行正式推出銀閃付業務,用戶可使用信用卡、借記卡及預付費卡綁定“云閃付”APP,進行跨境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云閃付是目前唯一支持跨境支付的APP,用戶只需一次下載。支付寶用戶需要分別下載香港和內地版本,并在不同地域進行切換,微信支付錢包則內置了切換錢包地區的功能。
同時,港版支付寶及微信錢包在功能上也有所縮水。例如,港版支付寶并沒有余額寶功能,微信錢包暫時只能以港幣結算,用戶不能選擇人民幣交易。
今年以來,銀聯繼續在海外支付方面發力——6月,中國駐日大使館和中國駐新西蘭大使館相繼開通銀聯“云閃付”提升支付結算效率。
云閃付似乎不乏崛起機會,雖難以撼動支付寶和微信兩強爭霸的局面,但錯位競爭似乎仍有天地。